愛看小說網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明国师 > 大明国师 第443节

大明国师 第443节(第2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眼见着姜星火的凌厉攻势被孔希路转眼拆招破解。

莫说是纪纲,李至刚都有些目瞪口呆。

还能这么玩?

“以诚来解颜回近乎道,圣人位格不破.孔希路辩经能于天下无敌数十年,果然是有真本事、大能耐的,就是不知道姜星火该怎么应对了。”

黄信也是暗暗想道。

孔希路当然不允许无敌了一辈子的自己,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历史性时刻身败名裂。

孔希路的思考方式与别人截然不同,眼见着漏洞没法直接原地弥合,他也不再纠结了,直接去再建一堵墙,把漏洞给从外面堵上。

孔希路深吸一口气,咬牙道:“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诗》曰:天生杰民,有物有则,物之穷理固然无穷,然而反身而诚便已近似穷理,圣人亦是如此!”

嗯,跟“敬”一样,“诚”也是宋儒们断章取义的结果。

本来没那么重要的词语,宋儒把它发挥到了极致,叫“一字记之曰‘诚’”,也就是说人这一生当中,差别就在于诚和不诚,然后又说“百术不如一诚”,也就是一个人在任何一件事上能够做到诚,能够诚心诚意地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都是接近于悟道的方向,所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当你能够用这种诚心诚意的心态去做任何事情,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通过‘诚’,你就已经接近于‘道’了。

孔希路扳回一城,自然不可能再被动挨打,而是顺着这条刚刚捋出来的思路主动出击。

“凡形色之具于吾身,无非物也,而各有则焉。目之于色,耳之于声,口鼻之于臭味,接乎外物而不得遁焉者,其必有以也。知其体物而不可遗,则天下之理得矣。”

孔希路这里的“知其体物而不可遗,则天下之理得矣”,典故出自《中庸》。

原文是,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孔希路的观点就是,事物的想要做到穷理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只要心‘诚’,那么就接近于悟道,也就是万物皆备于我矣。

换言之,颜回非常努力地学习,从来没有停止,他足够‘诚’,所以在‘穷理’上面,他虽然没有穷尽所有的道理,但已经做到了接近于‘道’。

如此一来,二程等式经过孔希路的修改再次成立。

穷理≈尽性=知天命

虽然是“≈”,虽然不够完美,但也算是勉强圆了过去,而非有根本差异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