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小說網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五胡贼猛 > 第二十五节 陶侃

第二十五节 陶侃(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在秦雍六郡流民向益州乞讨就食的时候,有一部分流民没有随大流向益州流浪,而是独辟蹊径向宛城(河南南阳)进发,在那里寻找就业的机会。

秦雍的流民已经像蝗虫一样讨厌,像吉普赛人一样到处流浪,走到哪里麻烦就到哪里,搞出的乱子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是可忍,孰不可忍,西晋朝廷决定不再惯着这一群暴民,诏令散处各地的流民一律归还乡里,否则军法论处。

没有谁喜欢背井离乡,舍弃了美好家园成为流浪者,整天饿着肚子唱拉兹之歌,都是老天逼的,走投无路才离家出走。往事不堪回首,今天好不容易在这里混一口饱饭,过几天安定的日子,这些流民当然不愿意回乡挨饿。因此向朝廷情愿,不用官府救济,只要给办一个临时户口,让他们就地扎根就成。

现在,大晋朝廷的管辖区域,只有少数几个地方还算平静,宛城就是其中之一。不仅流民觊觎这里的白面馍馍,朝廷还指望这块土地的粮食养活朝廷一大家子人。流民在此扎根,必将让宛城陷于动乱,等于砸了朝廷的饭碗,这是朝廷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西晋朝廷哪里肯答应流民的请求。

陶侃是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至今无数人追捧,他的个人经历是典型的从奴隶到将军。

陶侃出自于南方少数民族,家境贫寒,吃了上顿没下顿,相貌怪异,没有根基,属于自学成才的优秀人才。但是,家庭的贫困,并没有阻挡他的成长,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谋略绝非普通人可比,心眼多的就像马蜂窝一样。年轻时还是一个小吏的时候,有人就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栋梁之才,担当拯救国家的大任。当时惹人一笑,穷小子吃饭都困难,还想出人头地,做梦吧!谁知道,风水换得快,后来果然应验,成为了东晋朝廷依靠的栋梁之才。

陶侃如此出类拔萃,是和他有一个好母亲分不开的。在他还是小职员时,有一次,他将公家的鱼托人带回家孝敬慈母。尽管多年不知鱼的滋味,但陶母丝纹未动,将原物封好退回,并写信责备陶侃,要他为官应洁身自好,不允许假公济私。

陶侃的母亲不是说说就算了,而是处处以身作则,提醒儿子做一个有志气的人。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在陶侃家借宿一宿。当时天寒地冻,地上积雪很深,马无饲料,陶母揭去自己的床铺,将御寒的稻草搬来剁碎喂马。她又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以卖发之资购买酒菜,招待客人。人都长着眼睛,虽然陶侃的母亲若无其事,但范逵看得清楚,心里异常感动,特别是和陶侃一夕交谈,感觉这是一个人才,如此埋没可惜了,因此向官府举荐。很快,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成为了国家公务员,继而又补为武冈县令,成为地方领导,随后逐渐升迁江夏、武昌太守。后因为受大将军王敦排挤,任广州刺史。

陶侃在任广州刺史期间,事务比较清闲,每天清早起床,把数百块砖搬到室外,傍晚又搬回室内,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从不间断。部下们看见感到奇怪,问他:“为何要这样干?”陶侃回答说:“我正准备为国家恢复中原,过份的无所事事,恐怕将来无法承担重任,因此找活给自己干。”

这个故事传得很远,因此后人称陶侃为运甓翁。

陶侃如此有名,但不如他的后人。他的曾孙陶渊明,就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食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诗人。他一不留神穿越到桃花源去了,开创了穿越文学的先河。至今仍以田园派掌门人的身份享受世人的追捧,粉丝比莫言还多。

对于敌人,陶侃是个急性子,他可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他的脑袋里装满了杀敌的谋略,刚刚扎稳大营,脸都没有洗一把,随后就命令部队进攻——打不下城市不给饭吃。

在发石机猛烈的轰击下,坚固的江夏城出现了缺口。云梯竖立起来,在弩箭集束射击的掩护下,晋军敢死队呼啸着爬上了城墙缺口,击败了义军的抵抗,打开了江夏大门。晋军主力鱼贯而入,通过巷战消灭了起义军的残余武装,草头相国张昌被杀,假皇帝丘沈掉了脑袋,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归于失败。

消灭了江汉间的张昌起义,西晋朝廷弹冠相庆,以为可以喘一口气了。谁知道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朝廷的麻烦总是没完没了,北方又有人闹事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