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小說網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五胡贼猛 > 第二十三节 大成国

第二十三节 大成国(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建立政权的李雄势力发展很快,李家的打手到处扩张,统治区域达于蜀汉全境。西晋永兴三年(公元306年)六月,李雄在成都称皇帝,以范长生为天地太师,封西山侯,总理国家日常事务,建立百官制度,国号大成。

流民在巴蜀地区举行的大起义,可以说是西晋末年流民起义中规模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一次,西晋朝廷丢掉了战略后方,加速了西晋朝廷的灭亡速度。领导人李氏虽是略阳的巴族大地主,其他流民领袖也有不少是略阳、天水等郡大地主大豪强,但是这并不改变这次斗争是农民起义的性质,因为相对于腐朽的朝廷,流民起义的正义性不容置疑。

李雄是有远见的统治者,大成国在建国初期,统治者了解人民的疾苦,实行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朝廷向人民征收的赋税,远较西晋和迭据中原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短命王国为轻。据史书记载,“雄宽和政役,远至迩安,年丰谷登。”“男丁一岁谷三斛,女丁一斛五斗,疾病半之。户调绢不过数丈,绵不过数两。”

李雄作为一个统治者,政治上是合格的,他不仅轻徭薄赋,实行汉初以来与民休息的政策,给人民喘息时间。而且极为重视教育,努力培养革命接班人,“乃兴文教,立学官。”在境内崇尚礼教。

在李雄的统治下,益州境内因而出现了“事少役稀,百姓富实,至乃闾门不闭,路无拾遗,狱无滞囚,刑不滥及”的清明景象。在八王之乱的战火之中,初期的大成政权,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获得了人民广泛的拥护。

一顿乱拳打跑了朝廷的军队,站稳脚跟之后不久,李特又改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大将军、大都督。”署置官吏,进兵广汉。“时罗尚贪残,为百姓患,而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振贷,礼贤拔滞,军政肃然。百姓为之谣曰:‘李特尚可,罗尚杀我!’”可见在益州的人民看来,李特的一些措施还算宽厚,起码比西晋朝廷要好得多。

巴蜀的土著地主,因为时节不太平,业己结成坞堡,依山为寨,盘水为营,组织乡兵自守。看似与世无争,实际上,他们极为仇恨外来的流民政权,担心这些野蛮的外乡人抢夺自己的财富。但是因为砍人的打手不多,硬拼比较吃亏,这些江湖老大只得忍下一口气,不得不与李特假意周旋。

西晋大安二年(公元303年),在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联兵进攻洛阳之际,李特屡败官军,攻入成都小城,大赦境内,建元建初,建立了政权。罗尚的主力消耗殆尽,不敢开门野战,退守成都大城顽抗,看到事情发展的越来越危险,派出代表和李特进行和平谈判。罗尚的软弱让李特减轻了戒心,停止了武装攻击。因为军中粮少,吃了上顿没下顿,于是李特分出部分小弟至成都外围诸坞堡就食。

军队分散就会带来被各个击破的危险,这是兵家大忌。李特的兄弟李流看到了其中的危险,因此向李特建议:“诸坞堡刚刚归附,人心没有稳固,应该让大姓子弟做人质,聚兵自守,以备不虞”。并写信给李特的司马上官惇,告诫他:“纳降如受敌,这是不可改变的!”

李流无疑是正确的,特别是纳降如受敌的理论,是历代兵家所看重的,因为降兵军心不稳,变数太大。在解放战争中,长春**六十军起义,以及北平和平解放,解放军在入城时都是荷枪实弹,如临大敌,随时准备开火的。但是,遗憾的是,英雄人物也会犯低级错误,这就是历史的无情。李流的意见没有引起李特的重视,这就注定了流民的苦难没有结束。

果然,李流的预言应验了,而且应验得很快。罗尚获得了朝廷增援的三万水军,实力恢复了,准备彻底的消灭李特兄弟的势力。他为了增加胜利系数,派出使节密约诸坞堡的大地主,甩出了封官许愿的诱饵,合兵袭击李特。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面对高官厚禄,不动心的是王八蛋,特别是他们都不喜欢李特这个外来人在蜀中如此嚣张。罗尚和诸坞堡的大地主一拍即合,约定了共同攻击李特的计划。

计划在夜间得到了执行,李特受到了突然袭击,仓促应战。结果不出预料,骄傲的李特被打的大败,军队几乎丧失殆尽,成都小城失守,他自己当场被杀,传首洛阳。

李特被杀后,李流与其子李荡、李特子李雄等收集残余的小弟,退保成都郊外。李流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继续领导流民作战。

李流的军队攻城略地,遭到了严重的抵抗。晋军闭关自守,各坞堡的大地主坚壁清野,李家军抢劫不成,陷入了饥饿状态。人生的路越走越窄,李流甚至动了投降的念头,幸亏天师道教教主,涪陵范长生接济军粮,军队的士气才得以维持。不久,李流病死,侄子李雄继任大都督,继续领导与西晋政权斗争。经过几次大的战斗,西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十二月,李雄率军终于打败了罗尚,攻下成都。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与成都百姓约法七章后,李雄遂自称成都王,以范长生为丞相,改元建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