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小說網
会员书架
首页 >网游竞技 >钢铁雄心之铁十字 > 第六十三章 铁钳包夹

第六十三章 铁钳包夹(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德国人在2点半开始火力准备,近千门重炮在十几辆列车炮的带领下对着法军侧翼的凸出前沿进行了20分钟的饱和炮击,随后档卫军装甲师仅有的坦克力量被击中使用在两翼形成两把尖锐的利刃向中央**,在每个进攻正面上,德国人都集中了260辆编制的4号坦克和近百辆的号追猎者歼击车、美洲豹轮式装甲车。

因为在德军之前后退的时候,大多数的防御工事都已经被法军的反复炮击摧毁了,少数德军主动撤走时还完好的碉堡炮塔也被埋设的诡雷炸毁,“龙牙”防坦克系统也在法军的进攻过程中损毁大半、反坦克壕沟被多处填平,所以德国人进攻的时候法军除了那些残破的堑壕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信赖的防御工事了,而屡次惨重损失后本来就剩余不多主力进攻坦克又被集中在萨尔布吕肯正面的包围圈中,在外部防线上只有一些老式雷诺坦克镇镇场子,法军可以指望的反坦克武器就只剩下反坦克步枪、小口径战防炮和m97速射炮——这其中只有m97速射炮可以对4号坦克构成威胁,其他诸如战防炮什么的只能对付一下美洲豹轮式战车了。

夜间观瞄不利大大缩短了坦克之间交战的距离,一群仗着身板矮小把自己藏进炮兵壕沟内的雷诺ft7坦克在德国人的几辆4号坦克接近到200米以内的极近距离后,才偷偷加速爬坡露出脑袋上那门7mm短管炮的炮口,对着德国人的4号坦克连续开炮,但是那些初速不足的可怜炮弹却纷纷弹开凌空爆炸,只擦掉基层漆皮,然后4号坦克就很沉着稳固地把炮塔转过来,挨个点名报销掉那些雷诺老爷车。雷诺坦克最厚处只有22mm,薄弱处0mm都不到的装甲在德国坦克的75mm口径穿甲弹面前就像女人的皮膜一样被捅烂,穿甲弹本身的爆炸威力就能够把炮塔或者车体炸成筛子。

世界上绝对没有比只能挨打不还手的战斗更让人士气颓废的了,与坦克决战上的颓势相比,法军步兵的日子也不好过,且不说在4号坦克群从他们头上碾过挥洒着mg机枪的死亡火舌是一件多么难熬的事情,哪怕只是德军后续跟进的步兵部队的袭击也够潜伏在各处壕沟中瑟缩发抖的法国人好好喝上一壶的了。

德国人的st-g9突击步枪和g6半自动步枪的火力密度之前在德军扮演守方角色时的堑壕争夺战中已经让法国人见识过了,但是那时德军为了减少伤亡在法军进入壕沟争夺的时候投入的兵力并不多,往往只留几个迟滞小队拖延法国人的速度掩护阻击主力从容后撤。现在的情况则完全是防不胜防——在一条法国人掌握的堑壕里,只要一旦有一处被坦克冲出一两百米的缺口后,就会出其不意地冒出几个抹黑跃进壕沟的德国士兵,抬手就往壕沟两侧疯狂扫射,这种枪械既不像冲锋枪那样需要接近到百米之内乃至五十米内才能起效,所以德军士兵在突入壕沟的时候不容易被远端的法军士兵发现,又不用像机枪一样需要花费几十秒的时间架设枪架,所以法国人往往没有反应过来就发现一整排蹲在堑壕里的法国兵被两三个跟着坦克的轨迹翻进堑壕后的德国兵用侧射火力全部扫倒。

在后世有一位战略大师,人品如何暂且不论,不过其发明的一些战术手段确实是值得当前战争形态下的使用,那就是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以在运动中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主要任务。这一战术可以说是脱胎于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大纵深决战理论,利用辽阔的疆域后退决战,疲敌耗敌,所以这种战术在俄国人和远东国的领土上获得了成功。

但是实施这样的弹性防御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国土要辽阔,边境地带不值钱的烂地要多,就算被敌人占去一些地盘也不至于过大的损耗自身实力、助长敌军势力,按理说,在法德这些寸土寸金的西欧国家来说,这一战术要想适用是很费事的。不过萨尔区的特点让维勒安和莫德尔少将得以小范围地克隆了一把这样的战术。

在修筑齐格菲防线之前,萨尔区在法国人的蹂躏掠夺下度过了5年,因为没有把握把萨尔区收入法国的囊中,所以这5年来法国人除了疯狂掠夺这里的煤炭,恨不得在5年里挖出德国人之前半个世纪都不止的煤来之外,几乎没有在这里投入任何建设资源,94年,德国人最终通过公投收回萨尔区的时候,这里除了个别的工业型城市因为其产能还有点利用价值没有受到什么破坏以外,一旦走出城市的郊区,满目所见都是荒夷的沟壑坑洞——那是法国人掠夺性开发煤炭的遗物。因为是边疆区,所以这里收回后立刻成为了齐格菲防线上的一环,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的恢复建设也在德国出于较为落后的情况。

所以,这些地皮,丢上几百平方公里也没什么可惜,除了满足以下法国人“终于踏上了德国的土地”这种成就感之外,德国人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损失——除了这里的煤田起码有一两个月不能正常开工挖煤以外。

但是法国人的每一步前进,每摧毁一座德国人弃守的碉堡炮台,都要付出血的代价。用亨利吉罗上将被俘后的话来说:在合围萨尔布吕肯的路上,每前进一英尺都会倒毙一名法国士兵的尸体。

这样的悲剧在这个惨烈的夜晚不停的上演,整排整排的法国士兵在还没有适应德国人的高突击速度之前就像镰刀下的麦子一样倒下了,到了4点整的时候,德军已经从两翼向中央突进了超过5公里的阵地,和法国人一个星期取得的战果差不多。

终于,法军士兵明白了一个事实——在堑壕的某一段被德军的坦克突破后仍然躲在堑壕里固守是一种送死的行为,坦克侧射机枪的攻击、跟进德军步兵凶悍的自动火力根本不是他们用m96步枪摸黑射击可以阻挡的,而法国人的机枪组又因为反应速度问题,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把架设方向从面对正面敌人转为面对壕沟侧向——何况就算法国人把机枪转过来又如何,整条壕沟里除了几个冲进来的德国人以外,剩下的大多都是法国人,黑暗中不分敌我的机枪扫射就算把那几个可恶的德国人扫死,自己的伤亡只怕也要十倍于敌。

所以,法军步兵达成了总崩溃的默契——在一条堑壕络中,只要有一段或者几段被德国坦克攻破了,那整条堑壕上的法军步兵都不得不离开这条堑壕向后逃命,或通过纵向的交通壕,或通过翻越出去冒着弹雨冲刺。

这是一条法国人用超过两万人命换来的经验,但是却救不了法**队溃败的速度,也丝毫阻滞不了德国人的进攻,只是让他们在失败的时候能够有更多的残兵可以逃出生天罢了。

“目前法国人在萨尔河北岸已经投入了超过40个师的兵力,他们在索夫林根方向突进效果最好,超过了20公里,在其他方向相对薄弱,截至目前为止,法军40个师的残部集结在了正面宽度50余公里、平均纵深5公里的狭长地带内,其中25个师在内圈完成对萨尔布吕肯的合围,并且已经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对萨尔布吕肯城下经历了两天的攻城血战难以寸进,其余部队在外部防线上维持前沿。如果现在利用我们渐渐凸前的两翼往中央挤压的话,相信法国人的崩溃指日可待。”

…………

月2日夜,德军在西部特里尔、伊尔梅达(索夫林根更西侧的地区)和东部卡尔鲁斯的预备队开始行动起来,,部署在阿登山区西南边缘的三个档卫军山地师也被投入到了反击行动中去,德军除了在宽大的正面防线留下个师的兵力维持战线以外,在两翼已经宽达5公里的侧翼上各自投入了6个师的兵力开始向着中央挤压,准备压缩法国人以萨尔布吕肯包围圈为中心的突出部,两翼的总指挥分别由档卫军悍将史坦纳和西奥多艾克担任。(史坦纳就是那个在元首的愤怒里面每次都用于中枪激怒元首的家伙,每次约德尔都会把史坦纳的部队已经被苏军歼灭的噩耗刺激到元首……)

哪里有德军,哪里就有列车炮,十几门k5、k6列车炮从萨尔矿区的各处铁道矿洞内被拖了出来,把黑洞洞的炮口瞄向法军阵地。

凌晨2点,正是法国人最为懈怠的时刻,,在一周的疲劳战术之下,法国人已经习惯了德军因为兵力不足而步步收缩,何况仅仅十几公里的侧翼凸出还不至于让法国人对德军侧翼挤压产生防备——至少在按照一战标准来说的话,这种认知也不能算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