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小說網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催泪系导演 > 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英雄的魅力

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英雄的魅力(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在第一部里面,其实还有一点,如严振东临终所言:我们功夫再好,也敌不过洋枪洋炮。

也暗示了冷兵器时代在近代的终结。

《黄飞鸿之壮志凌云》里有一个场景,外国人贩子商人为了暗杀黄飞鸿,在戏棚里开枪扫射,很多平民因此受伤,黄飞鸿反倒受清衙门诬陷。在宝芝林里黄飞鸿拿着洋人的火枪若有所思,对十三姨说,“唐山应该要变,拳脚是打不过枪炮的。”黄飞鸿此时明白,即使自己是民团教练,即使自己的武功多么高强,也对抗不了枪只弹炮。而在历史上,随着清政府倒台,民国建立,枪只逐渐占了主导地位,冷兵器时代才真正成为了历史。

剧中黄飞鸿对西方文化的态度转变,映射了在华国近代,国人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力求转变的上进之心。

通过在电影中的情节可以看出,在最开始,黄飞鸿心里对西方文化是抵触的,比如说十三姨帮黄飞鸿量身型做西装的场景,当时黄飞鸿说,“等将来华国人都要装西装的时候,我再穿吧!”到了后来,黄飞鸿开始戴上了洋帽,带上墨镜,坐火车,甚至参加医学交流会,用蒸汽机制药,黄飞鸿完整复现了华国近代向西方学习所经历的“学器物”的过程。

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反思或许并不深刻,但种气魄和视野,在以往的功夫片甚至商业片中都是从所未见的。

内容方面,徐克将影片时空聚焦在清末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时代背景中,并将各种历史事件穿插在一起:中法战争、黑骑军、民团、贩卖人口、白莲教、革命党……虽然存在很多历史性错误,但这种做法,的确大大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

影片第二个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黄飞鸿形象。和一般的功夫片不同,赵千版的黄飞鸿是有“形象”的,而且身份和性格都相当复杂:他既是普通百姓,又是地方上知名的武术家,更兼任黑骑军教头和民团总教练;他虽然是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但对官府之腐败和民众之愚昧深恶痛绝;他对西方的先进科技持开明态度,但仍然时刻不忘民族自尊自爱自强;在其他任何方面,他都是主动且坚定的,但在爱情方面,他却是被动而内敛的……将现代性格投入古代角色,李易导演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做法,无疑拉近了角色同观众的距离。

看完电影,不得不感叹,站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回望华国近代史,真的让人无比地感慨和庆幸,感慨这条救亡图存之路革命者们走得太艰辛了;又无比庆幸先辈们的血与泪没有白费,今日之华国如你们所愿。

很多人看到了黄飞鸿的故事,却忽略了这也是在讲华国的近代故事。

和《黄飞鸿之壮志凌云》相比,第二部《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更加地贴近历史,里面在中出现了陆浩东和孙先生这样的角色,其中孙先生他跟黄飞鸿在医学交流会中相识,后在鹰国领事馆中以中西医术共同救治伤众。这里的孙先生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位先生,包括他的字“逸仙”,医生的职业,基本还原了先生的人设。为什么要把孙先生这个角色放进电影?因为如果是讲华国往事,那辛亥革命这个元素就必不可少。电影暗暗地表达了一个观点,在当时备受压迫的华国,习武不可救国,行医不可救国,唯有思想改革才能帮助国人实现独立、民主和富强。

当然,更让人难以忘怀,更意难平的是陆浩东!

特别是在面对民众的愚昧的时候,他的前后的反应,真的令人嘘唏不已,这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先驱者们的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陆浩东最终并没有迷茫,而是越发地坚定了,要去改变这一切,才能够救这个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先来看看《黄飞鸿》的时代背景。

电影故事发生在清末,当时正值慈禧当政,也是大清国最颓靡、最动荡的时代,从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当时有非常多的外国租界,华洋纠纷频繁。鹰国向清政府以非常廉洁的价格在沪上建立租界后,在洋泾浜沿岸造了800多幢简易住宅,供华国难民居住,做起了房地产生意。继鹰租界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清朝设立租界,清政府逐渐丧失了对租界的控制权,从而产生了国中之国的现象。

诸国列强在清朝各自占山为王,清政府对国土的主权丧失,快速消耗了清政府在平民中的公信力。民间无法依靠政府,许多平民开始热衷于习武以求自保,民间武风大振。黄飞鸿的形象,就是当时民间武术团的精神代表。

“冲突”,是剧本情节里必不可少的元素,而《黄飞鸿》里的冲突,来自当时的华洋对抗,文化的对抗,时代的对抗。

在《黄飞鸿1》中,黄飞鸿第一次见到十三姨的场景里,海归的十三姨向黄飞鸿握手,黄飞鸿愣了一下,向十三姨拱手作揖,此时的黄飞鸿是当时华人对外国文化的态度缩影,古板,守旧,排外,而海归的十三姨接受的是西方文化,对国外的科技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两人的相处在电影里营造了非常多的冲突点和笑点,也映射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