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小說網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华娱大亨之电影教父 > 第四章 一代枭雄

第四章 一代枭雄(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陈永仁未曾想到陈勋奇给自己找了这么尊大神,以后自己出师了也算是他的门生,然后吴宇森、李修贤、狄龙他们也算是我的师兄弟了!想着想着陷入了梦里……

翌日,陈永仁起得很早,照着陈勋奇给的地址来到“长河”;接下来他明白了什么叫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并没有见到张彻,安排他的是张彻的徒弟江生,也是一个导演,上个月刚上映过一部其参与导演的电影《撞鬼》,不过票房只有不到两百万,;江生同陈勋奇也是认识,知道其是陈勋奇的弟弟,对陈永仁很是热情。陈永仁的电影生涯也由此正式开始……

陈永仁业已平复情绪,道声“明白”;之后又耐心听了陈勋奇几番良言忠告,陈永仁都连连称“是”、“明白”;最后陈勋奇告之“长河公司”地址要后者明天报到便挂了电话。

月上中天,陈永仁躺在床上,脑海中浮现出一段信息资料。“暴力美学”宗师张彻,六、七十年代间掀起香港电影新武侠世纪的两大旗手之一,另一个旗手是“写意武侠”宗师胡金铨。只要是男人就一定会喜欢张彻的电影,或者曾经喜欢过,或者未来会喜欢;他的徒弟吴宇森曾言“把张彻电影里的刀换成枪,就成为《英雄本色》了”。张彻镜头里的英雄情感炽热,性格强猛而少转折,因此多以悲剧收场。他的英雄正和他自己升任导演的历程一样,由于怀才却不见用于当世,空有满腔赤诚,但受制于环境的局促与命运的播弄,所以在雄伟豪放中,总带着一丝悲怆愤慨。

张彻是香港影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对香港电影所做的贡献,恐怕连徐克、王家卫也都望尘莫及。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张彻的名字如雷贯耳,他导演的电影是票房的保证,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邵氏公司的头号招牌导演。

在香港影坛,张彻被称为“一代枭雄”;他的父亲是民国时期的浙系军阀,他也在大学毕业后担任国民政府的“文化”(未曾参与政治与军事等敏感领域)官员,1948年与蒋经国结下兄弟之谊,之后自编自导了他的电影处女作,也是日本战败结束殖民统治后台湾第一部国语片《阿里山风云》,其后因时局的变动而留在台湾,也由此揭开了战后台湾电影的帷幕。直到六十年代赴香港加入邵氏。

1970年,张彻得了亚洲影展最佳导演,获奖影片是《报仇》。同年的电影还有部《十三太保》,张彻为了拍这部片子在香港某处搭外景,由于电影过于血腥,导致忌讳的村民和剧组冲突,由此也促成了邵氏片厂的建立。

1972年执导《马永贞》,获第16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奖等多项荣誉,成为由周润发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滩》的原动力。影响深远,周星驰拍摄的《功夫》亦有不少张彻的影子,如斧头帮就来自于《马永贞》。

1973年,张彻拍出了强作《刺马》,后来被翻拍成《投名状》。

1978年的电影《五毒》为经典CULT片,排名世界诡异电影11位。

后来与内地合作拍摄了电影《大上海1937》,开创了内地枪战动作片的先河。当然,不同凡响之人亦有“不同凡响”之处,张大导演也雷过观众,1991年的时候,他根据经典名著《西游记》的故事翻拍了一部“神话特技故事片”《西行平妖》,参与的演员也都是娱乐圈的熟面孔,孙悟空的扮演者是后来周星驰《功夫》里的“五郎八卦棍”董志华,猪八戒是后来“黑豹乐队”的主唱张克芃,其他演员也都是认得出脸的。网络视频达人“老湿”在他“老湿系列”第六部作品《令人蛋疼的西游记》中对此片作过特别点评。不过……这些都是小事,毕竟那时张彻已经年近古稀,精力衰退,值得谅解。

张彻在世界影坛的地位亦属知名,2002年获得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同年因病去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