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小說網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之铁马山河 > 第三百一十二章

第三百一十二章(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只是公孙瓒曾经参与过是八路诸侯的会盟,又是曾经同袁绍针锋相对的存在,所以很多人在不了解刘虞的情况下,也就以为幽州就只有一个公孙瓒,压根不清楚其实还有一个刘虞在。却不知道即便是袁绍,也曾经考虑过用刘虞来取代那个被董卓捧出来的献帝,而假如这件事真的做成了,说不定汉王朝就能多持续几年了一一一一一一还曾经有过这么一句话,刘虞不敢做天子,曹瞞篡乱从此始。

毕竟跟那个手里连半点权利也没有的献帝截然不同,刘虞有着足够强的实力。尽管他的幽州是跟公孙瓒平分的,不过幽州百姓爱戴的却是他,除此之外还有塞外的胡人,只要刘虞需要,也可以随时召集进来,这一切都是一种实力。

再加上这时忠于汉室的诸侯也还是有一些的,未必不能成事,至少袁绍、曹操这些人,未必就敢把刘虞当成是傀儡一样对待。

可惜...

他死了...

除了曹操跟吕布的争夺之外,其他的各个地区也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故,每一个都对着整个天下的局势产生着种种变化。严绍更是为了能让自己最快的获悉天下的形势,而秘密派人潜伏在各地,目的就是为了在发生了什么事情之后,都能用最快的速度获知。获悉这个时代的其他人并不清楚情报的重要性,不过严绍确实在清楚不过了,有些时候,即便只是比其他人提前那么一小步抢先知道了情报,都有可能会让自己获得极大的优势。

可惜的是,碍于这个时代的交通跟通信方式,即便是严绍这么做了,也只能说是比其他人抢先一步而已。何况除了严绍之外,谁又敢保证就没有其他人也这么做了呢?至少严绍可不觉得那些个谋士一个个的未卜先知,真的是因为他们厉害。说不定就是因为他们手中也有着类似的情报机构,所以才能做到这么一个程度。

然而让严绍所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么做了以后,那些撒出去的人第一个给他传回来的情报,居然是刘虞的死...

也许对于许多人来讲,刘虞这个名字有那么一点陌生,至少在很多人的认知之中汉末群雄里面并没有这个人,会有这么一个认知也是很理所当然的。因为人们对于三国的了解多依据于三国演义,而在三国演义里面主要发生的几个大事件之中,基本上都没有这个刘虞的影子。

比如说十常侍之乱时,大将军何进所召集的所谓英雄里面,在比如说是八路诸侯会盟时的这些个诸侯里面,几乎都没有过刘虞的身影。可要是说他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那却未必,至少作为幽州牧,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刘虞都绝对不是一个小人物所能比的。

应该将有刘虞这样的人到幽州来,幽州上下应该都是非常欢迎乃至高兴的,可惜却有一个人除外,

这个人,就是公孙瓒。

刘虞算是公孙瓒的上司,可是公孙瓒确实一个桀骜不逊的人,而且他这个白马将军的名头是杀胡人杀出来的,对待胡人一向是习惯用强硬的手段,假如不愿意顺从,就杀之了事。对于刘虞的那些怀柔手段很是不以为然,当然,假如他的这种强硬手段仅仅只是对付胡人也就算了,偏偏他的这种手段不仅是对胡人强硬,就是对治下的百姓也一样如此,可以想象以仁德著称的刘虞如何能看的惯?

彼此的矛盾一直都很大,刘虞经常会对公孙瓒的行为加以限制,时不时的还会斥责一番。

刘虞,字伯安。乃是青州东海人,是真正的汉室宗亲,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裔。

在成为幽州牧之前,曾经是幽州刺史、甘陵国相还有宗正等。在地方上政绩卓著,颇有名望。尤其是在做幽州刺史的时候,刘虞为人十分的仁慈,为政宽仁,深得民心,而且主张以怀柔政策来对待当地的胡人,无论是对治下的百姓还是边塞的胡人都习惯用一视同仁的态度,使得百姓对他交口称赞,而塞外的胡人呢?也因为刘虞的这个态度而对他十分钦佩。在刘虞掌管幽州期间,几乎从来都没有对幽州进行过劫掠,这其中与刘虞自身的魅力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只是后来因为公事而被罢去了职务,后来乌桓之乱爆发,朝廷因为他在塞外胡人之中有着很高的威信,再次任命他为幽州牧。并且还将当时乌桓之乱的首脑张纯的首级送到了洛阳去,寒领地也因为这个打算升刘虞为太尉,不过刘虞一直推辞,还举荐益州牧刘焉、卫尉赵谟、豫州牧黄琬等人担任这个职务,不过最后刘虞还是成为了太尉。

当时所有官拜三公的人,都是需要到西园去缴纳巨额的礼钱,汉灵帝也是因为他清廉,特意免去了这些礼钱。

而在成为了幽州牧之后,刘虞追求宽政,劝导百姓耕种,开放了与胡人的贸易,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使得原本是一个穷州的幽州,居然渐渐的也算是成了一个世外桃源。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刘虞都才是真正的幽州的掌控者,而不是公孙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