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小說網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特工之回到清朝 > 第四十九章 特区(2)

第四十九章 特区(2)(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从目前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全盘西化民间阻力太大,也不现实,弄不好就是个四不像,还不日集中精力,先弄出几个点来,慢慢形成一个面,然后慢慢扩大,渐渐遍布全国。

上海,宁波,杭州,苏州,厦门,广州,成为了第一批特区,筹备工作也很快展开。对于特区,杨一也抱有几大的热情,特区的许多概念,杨一还是承袭了历史上中国改革的办法。免税五年,不论男女都实行强制的十年义务教育,妇女禁止缠足,兴办大学,不过现在的特区和历史上的特区还是有很多区别的,一个是社会主义的特区,一个的封建王国的特区。

此举一出,全国又是一片惊呼声,反对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封建社会的女人,不能算一个完全的人,她们以法律的形式被约束成男人的附属品,自由民主对她们来说是如此的遥不可及,杨一决心打破坚冰,并以特区为突破后,全面改变这个国家。尽管这些年来,中国变化很大,但杨一觉得,变化还不够。

任何一项新鲜事物的出现,在中国要被接受,其难度比起西方,那要大的多了,外国的还东西,到了中国没有不走样的。钱钟书的这句话,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无奈。漫长的封建社会造成的众多顽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可又必须改变。

就在全国的反对声中,杨一却得到了来自海外的支持。

“是啊,他个是个好官据说还留过洋,喝过洋墨水叻。”老头为本地有这样一为好官自豪的笑起来。

通县知县马权,这个人杨一是知道的。多年了把各个年龄段的青年才俊送到海外留学的举措,如今总算是见到效果了,马权是第一批出去的,回来的时候杨一家过他们,有印象。

这时候沈清霜站出马车,朝杨一招手,杨一知道在催自己上路了,便对那老汉道:“大爷,打扰了,我得走了。“说着便跑到马车上。

“爷,这路上热的紧,我们是妇道人家,不好下来,还是先到通州再说吧?”杨一点点头,冲赵子平挥了挥手,马车启动朝通州而去,这一次偶然的谈话,杨一记住了马权。

这一趟出门,杨一除了两女眷,还带了赵子平和三个侍卫,人多了目标大,杨一也不愿意太招摇。一路南下,渐渐的出了河北,进入山东地界,也许是由于时间不着急,杨一就这么慢悠悠的朝南而去。过了黄河进入河南,沿途就开始出现另一付景象了,教之河北山东,河南明显看起来要冷清许多,一路的房子看起来也要破旧许多,而且都还是土坯做的。不过田里的庄稼看起来还长的不错,河南之苦,杨一还是有数的,河南一带,黄河数次决口,民间元气大伤,恢复起来要慢上许多,这些年政策上优惠虽然也多,不过看起来还是比别的地方要苦,就连道路也不如其他地方,大部分路段都还是石子铺的,颠簸的厉害,知识到了开封这样的大城市,才难得见到水泥道路。

一路过来,杨一见到最多的莫过于修建铁路的现场,几乎每走一段就能看见远处有民工在铁路工地上干活,看来这铁路解决了很多劳动力的问题,民间随清苦,但并不乱,可见河南一带的官员工作还是有成效的。进入江苏,一切似乎又是另一番景象,江苏是杨一的老窝之一,各种基础良好,江苏巡抚许名是杨一的老朋友,当初杨一也曾几次想把许名弄到北京,许名拒绝道:“北京那地方没多大意思,我这热闹怕冷,你就让我在南方呆着,我帮你看好这一省之地。”

进入江苏,沿途就经常能看见工厂了,路边还不时能看见高高的烟囱,马路上车马也多了起来,道路状况也良好。杨一的心情也好起来,可是没过多久,杨一的脸又沉了下来。

原来杨一发现,这一路过来,留着辫子的人还是很多,原本以为进入江苏会好一些,没想到江苏也一样,留着长辫子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当初下达剪辫子的政令,还都是以自愿为原则,此事虽小,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要想改变以前遗留的一些弊病,道路还很漫长。一个念头在杨一的心中更加清晰了。次念一生,杨一也没多少兴致在路上耽搁了,催着赵子平他们赶紧前进,目标南京。

杨一心中所想者,那就是弄几个地方,基本按照西方的社会模式办,辫子也由官方出面,强行剪去,还有妇女解放的问题,女人至今还缠脚,也得弄出个突破口来,让女性走出家门,就进学堂,并在这些地方实行强制的义务教育,杨一决定,这些地方叫特区,尽管这个名词来自未来,不过杨一觉得很适用。

杨一到达南京,时候以进三伏,南京不愧是火炉,热的难受。见到许名的时候,双方不免寒暄一番,叙说别情。很快杨一就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并点告张键,照这个意思弄出个方案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