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看小說網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1908之钢铁雄心 > 第七十章 武昌起义

第七十章 武昌起义(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这次乱七八糟的起事,实在是打草惊蛇之至,湖广总督瑞瀓马上宣布旧历八月十五当日全城戒严,官兵不得离营,弹药严格控制,除值勤士兵外,弹药一律集中存放管理。连中秋联欢会都要提前进行。

好在出于稳定军心方面的考虑,瑞瀓和张彪将这一次“兵变”定性为一般的士兵闹事事件,没有再大规模追查幕后策划人。有人提出要把楚望台军械库的新军工程营调走,也遭到混成协协统黎元洪的反对,并未获得通过。

清军戒严,革命党人10月6日起义的难度就太大了,大家开会一商量,决定推迟到10月11日起事。

八月十五平安渡过,湖北清政府方面稍微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的防范措施有效,“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闻并没有发生,大步跨过。却不知革命党这边还在密锣紧鼓,抓紧筹备。

本来一切顺利,眼看着就要到起义的日子。谁知好事多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了起义前夕,孙武这边又出问题,而且这次还出了个大问题!

其中蒋翊武是文学社的社长,而共进会则是以孙武为首。

(这里解释一下,共进会算是同盟会的外围团体,而文学社则是独立革命团体,成员5000多人绝大部分都是新军士兵,虽然有些无语满清政府对4000多士兵喜欢文学这么诡异的事情毫无察觉,但实际上武昌起义出力最大确实是文学社。)

虽然两者都是革命团体,而且都有着一个目标那就是推翻满清政府,但是在进行合并会议的时候双方还是有着很大的纷争,这个纷争的焦点就是合并以后谁当老大。

在场的虽然都是闹革命的,但是闹革命的也不都是圣人,辛辛苦苦拉出来的队伍转手送人自己当小弟,任谁也不会同意的。(同盟会成立时,若不是黄兴主动让位给孙中山,恐怕同盟会的成立也不会顺利。)

按照文学社的说法,文学社声势大成员多,在新军发展多年,4000多号新军全都是文学社的成员,所以理应由文学社为首,而他们推举的领头人就是蒋翊武。

10月9日晚,孙武在他的住宅内**,准备在起义时使用。不知是哪个环节出了毛病,总之忽然“轰”地一声巨响,炸药误爆,现场一片狼藉,孙武本人也严重烧伤。

孙武的住宅在俄租界之内,俄国警察的效率很高,一听到爆炸声响,马上派人前来查探,一时间里面鸡飞蛋打,外面警笛乱响,孙武等几个革命党人来不及收拾现场,只好迅速撤离,这么一来,住宅里面的炸弹原材料,共进会文学社文件,革命党人花名册,一次性曝光,被俄国巡捕房搜出并转给了当地清政府。

这一次炸药误爆事件,是武昌起义的导火线,一声巨响之下,连锁反应接连而起,终于引爆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

求收藏和推荐~~~

按照共进会的说法,他们是同盟会的嫡系,而且资金充足,日后革命活动都需要他们提供资金,所以应该由共进会来做老大,而他们推举的领头人就是孙武…

就为了谁当老大的问题,双方一连争执了几个月,最后还是一个叫邓玉麟的共进会成员提议。“我们双方都是革命同志,也没必要争个你高我低,现在革命形势紧迫,我们这样再争下去,反清事业何时才有个结果?这样吧,我们成立一个指挥部,双方的领导都加入,大家都不再用旧名称,各位觉得如何?”

大家争了这么久,也觉得不是办法,最后一致同意了邓玉麟的提议,1911年9月24日组成革命指挥部,双方统称为“武昌革命党人”,不再用文学社共进会的旧称,推举蒋翊武为军事总指挥,孙武为军政部长,而共进会的另一位领导刘公则为总理。(搞宣传出身的蒋翊武做军事指挥,军校出身的孙武却是军政部长,看来枪杆子确实比钱袋子有用…)

同时会上决定,在10月6日发动起义,这一日是旧历的八月十五,取的是当年元朝末年明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典故。

只不过就在文学社和共进会开会的时候,湖北新军的一些士兵正准备退役,于是便在军营里面喝酒,这个时候排长刘步云过来干涉,双方一言不合大打出手。兵营里的革命党人乘机发动,拉出大炮就要起义。谁知这些大炮没有炮栓,放不响,没办法,只好一哄而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